马云持股公司云锋金融狂买1万枚以太币,虚拟货币成为香港上市公司新宠
2025-09-14分类:以太币(ETH) 阅读()
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持股的云锋金融( 00376-HK ) 上周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,董事会已批准在公开市场购买以太币( ETH ) 作为公司储备资产,截至公告日累计投资金额为4400 万,共购入1 万枚。专家最新认为,香港上市公司正开始迷上虚拟货币。
香港金融圈正经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典范转移,曾被传统金融机构视为边缘地带的加密货币资产领域,如今正以「数位资产金库(DAT)」的新形态强势介入主流叙事。
在这场变革的浪潮中,稳定币与真实世界资产(RWA) 概念尚未完全落地,来自大洋彼岸的DAT 模式已率先掀起波澜,将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与加密货币价格波动紧密捆绑,催生出独特的「币股联动」现象。
DAT 通常指向那些透过公开市场购入比特币、以太币等主流代币,并将其纳入核心资产配置的上市公司实体。这种被业内人士称为「囤币」的操作,使得公司股价与加密货币行情形成共振。
这场变革的全球启蒙者当属美国软体公司Strategy Inc.(原MicroStrategy),该公司自2020 年起开创性地将比特币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,透过发债或股权融资持续购入加密货币,建构出「融资- 买币- 增值」的循环模式。
数据显示,Strategy 持有比特币已突破63 万枚,对应市值接近千亿美元,较初始投资成长逾30 倍,远超同期比特币约11 倍的涨幅。这种激进策略在2024 年比特币减半行情中得到市场验证。
当数位资产价格从年初4.5 万美元飙升至10.3 万美元高峰时,MicroStrategy 股价同步书写资本神话,成为华尔街交易员竞相追逐的标的。
示范效应迅速在全球扩散。日本上市公司Metaplanet 转型为「亚洲版Strategy」,短短数月囤积2 万枚比特币跃居全球持仓榜第六,香港市场虽起步较晚,但博雅互动已持有3670 枚比特币,华检医疗、华兴资本等企业相继跟进。
根据香港数位资产上市公司联合会披露,在49 家会员(含9 家美股、2 家A 股及38 家港股公司)中,多数正酝酿或执行加密资产配置计划,总市值规模约200 亿美元。
值得注意的是,国企背景资金虽受限于直接投资限制,但透过持有相关上市公司股票间接参与币市的方式已然兴起。
资本推手的身影同样活跃于幕后。赵长鹏家族办公室YZi Labs 近期宣布支持B strategy 基金募集10 亿美元,华兴资本控股1 亿美元的BNB 投资项目虽股价反应平平,却揭示出传统金融机构转型路径。火币创办人李林旗下新火科技更抛出5 亿美元无上限囤币计划,首日募资即告超额完成。
币圈华人三巨头中的张华晨、李林、赵长鹏齐聚香江,连同蔡文胜、沉波等资深玩家,共同建构起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的对接桥梁。
然而,这场狂欢背后暗藏结构性矛盾。业内共识认为,香港的优势在于资金募集而非资产端营运,成熟的美股市场提供PIPE(私募股权投资已上市公司股份) 和ATM(随时发行) 等灵活工具,允许上市公司快速增发股票兑换流动性。以Strategy 为例,2024 年透过上述管道募资逾280 亿美元,支撑起庞大的比特币收购计画。
反观香港市场,严格的审批流程和有限的融资手段,使得企业更倾向于赴美实施「融资- 买币」的飞轮效应。
风险警示讯号已然浮现。分析师指出,目前市场存在盲目复制Strategy 模式的泡沫风险,部分资质欠佳的小市值公司跟风入场后已遭遇股价下跌。
更严峻的挑战在于,当加密货币市场转入下行周期,缺乏实质业务支撑的「纯囤币」上市公司恐将面临估值重构危机。
在这场重构金融秩序的实验中,以太币、BNB 等替代性加密资产正成为新焦点。云锋金融斥资4400 万美元购入1 万枚以太币,新火科技执行长翁晓奇直言以太币溢价潜力优于比特币。
但质疑声音始终存在,当上市公司透过低成本融资囤积高价代币却无实质获利支撑时,这种「借债买币」的游戏能否持续,尤其是在比特币走势逆转的极端情境下,而香港金融圈的这场加密货币实验,终将在创新与风险的平衡木上接受市场检验。
Tags:
相关文章
本栏推荐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