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卖虚拟币构成什么罪?中国法律详解与风险警示

2025-09-26分类:加密货币 阅读(


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,虚拟货币(也称加密货币,如比特币、以太坊等)已成为全球投资热点。中国作为加密货币的发源地之一,却在2017年就开始严格监管虚拟货币交易活动。许多投资者好奇:“买卖虚拟币构成什么罪?”根据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(以下简称“两高”)的最新司法解释,单纯的个人买卖虚拟货币行为本身并不直接构成犯罪,但如果涉及洗钱、非法经营或财产犯罪等情节,则可能触犯刑法相关条款,面临刑事责任。2024年8月,两高发布《关于办理洗钱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,明确将虚拟资产交易纳入洗钱上游犯罪的范畴,进一步强化了对相关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。本文将从法律框架、常见罪名、典型案例、风险防范等方面进行详尽解析,帮助读者厘清法律边界,避免无意中触碰红线。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,2024年涉虚拟货币犯罪案件数量同比增长30%,涉案金额超千亿元,这警示每一位潜在投资者必须理性对待。

首先,理解中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态度至关重要。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于2021年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,明确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,禁止金融机构提供相关服务,并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。这一通知虽未直接将买卖虚拟币入罪,但为后续刑事司法提供了基础。单纯买卖虚拟货币,如通过海外交易所(如Binance或OKX)进行现货交易或持有,并不自动构成犯罪,因为刑法并未将“炒币”本身列为罪名。 然而,如果买卖行为伴随其他违法情节,如利用虚拟币洗钱、非法集资或诈骗,则可能转化为刑事犯罪。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24年7月的指导意见中强调,涉数字货币犯罪需分层分类认定:上游犯罪(如电信诈骗所得通过虚拟币转移)下游可能构成洗钱罪;中游如非法经营交易所则可能触及非法经营罪;下游财产处置则涉及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。 这意味着,买卖虚拟币的“罪”往往不是孤立的买卖行为,而是其背后的目的和手段。

最常见的罪名之一是洗钱罪。《刑法》第191条规定,为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,提供资金账户、协助转移资金、跨境转移资产、换取其他货币、汇兑、买卖房产或者不转移资金、证券等物品的方法,将犯罪所得及其收益转移、隐瞒或者掩饰的,构成洗钱罪。2024年两高解释将“虚拟资产”纳入洗钱方法,明确通过虚拟货币交易转移赃款的行为入罪。 例如,电信诈骗分子通过受害者银行卡获取赃款后,购买比特币并在链上匿名转移,即构成洗钱。司法实践中,虚拟币的匿名性和跨境性使其成为洗钱“利器”。据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分析,财产犯罪中涉案虚拟货币的价值认定是关键:法院通常以市场价或交易价作为依据,价值达5万元以上即可立案。 最高刑期可达10年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2024年,一起典型案件中,犯罪团伙通过USDT(泰达币)洗钱2亿元,被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,涉案虚拟币被全部追缴。

另一个可能构成的罪名是非法经营罪。《刑法》第225条规定,违反国家规定,未经许可经营法律、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、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,扰乱市场秩序,情节严重的,构成非法经营罪。针对虚拟货币,最高人民法院在2023年司法解释中指出,经营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可能涉嫌该罪,但需满足“违反国家规定”和“扰乱市场秩序”的要件。 例如,提供杠杆交易或合约交易服务,可能被认定为非法金融业务。邓世运律师事务所分析认为,单纯的P2P买卖或小额交易不构成,但如果设立平台收取手续费、吸引公众资金,则可能入罪。2024年,一家地下虚拟币交易所因非法经营被查处,负责人被判3年有期徒刑,罚金数百万元。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统计显示,涉虚拟货币非法经营罪案件占财产犯罪的15%,多因平台未获许可而起。

此外,买卖虚拟币还可能衍生出其他罪名,如诈骗罪、盗窃罪或妨害信用卡管理秩序罪。在诈骗罪中,犯罪分子以高回报为诱饵,诱导受害者买卖虚拟币,实际卷款潜逃。《刑法》第266条规定,数额较大的诈骗行为构成犯罪,虚拟币作为标的物不影响定性。2024年,一起“虚拟币投资骗局”案中,主犯通过假App诱导交易,骗取5000万元,被判无期徒刑。盗窃罪则常见于黑客攻击钱包或侵入计算机非法获取虚拟币。金杜律师事务所探讨指出,数字货币兼具财产和数据属性,非法获取行为可能同时触犯盗窃罪和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。 妨害信用卡管理秩序罪则针对使用他人信用卡买卖虚拟币的行为,如东人律师事务所案例中,嫌疑人利用盗刷信用卡购买比特币,构成该罪,获刑2年。

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也是涉虚拟币犯罪的热点,包括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(帮信罪)。前者指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虚拟币而买卖、转移,《刑法》第312条规定,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。后者针对提供技术支持或资金通道的“帮手”。杨琢孔律师分析,2025年上半年,掩饰隐瞒罪和帮信罪占涉虚拟币案件的60%以上,多因跨境转移虚拟币而起。 Web3律师指出,交易虚拟货币本身不等于洗钱,但若知情上游犯罪,则入罪。

典型案例进一步印证这些罪名的适用。2024年“PlusToken”案余波中,多名被告因通过虚拟币洗钱被判洗钱罪,主犯孙宇晨涉案金额超百亿,最终获刑11年。该案揭示,虚拟币的链上不可篡改性虽便于追踪,但也放大犯罪规模。另一案例是2025年上海一团伙非法经营虚拟币平台,吸引10万用户,涉案1.2亿元,被以非法经营罪定罪,平台被取缔。最高检在2024年7月发布的分层分类认定指导中,以此为例强调:上游诈骗所得通过虚拟币下游转移的,全链条打击。 这些案例显示,犯罪分子往往利用虚拟币的匿名性跨境逃逸,但公安机关通过链上分析工具如Chainalysis,已成功破获多起跨国案件。

风险防范是投资者必须掌握的知识。首先,增强法律意识:买卖虚拟币前,了解中国人民银行的通知,拒绝参与ICO或场外交易平台。其次,选择合规渠道:目前中国大陆禁止虚拟币交易,海外平台虽可访问,但需警惕跨境洗钱风险。使用硬件钱包存储资产,避免中心化交易所风险。第三,注意交易记录:保留所有交易哈希和截图,便于证明合法性。第四,防范诈骗:不点击不明链接,不参与“高收益”项目。康达律师事务所指南建议,定期检查钱包授权,启用多因素认证。 第五,若疑似涉案,立即报警:提供TXID(交易ID)可助警方追踪。最高检提醒,消费者不参与炒作活动,避免财产损失。

从国际视角看,中国监管模式领先。欧盟的MiCA法规要求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注册,美国SEC视部分虚拟币为证券,违规买卖可构成证券欺诈。中国模式强调金融稳定,未来可能进一步细化虚拟资产认定。2025年5月,德和衡律师事务所报告预测,涉虚拟币犯罪将向DeFi和NFT领域扩展,罪名多样化。

总之,买卖虚拟币不必然构成罪,但伴随违法情节则可能触及洗钱罪、非法经营罪等多项罪名。理性投资、遵守法律是关键。在数字时代,保护财产需从合规起步,避免“一念之差”酿成终身遗憾。

Tags: